救护车 首页 > 优游平台 > 救护车

68年国宝级科学家郭永怀牺牲妻子李佩没有落泪只提了一个要求

时间: 2023-09-01 22:01:48 |   作者: 救护车

  1968年12月5日夜,沉重的敲门声打破了中关村一座三层小楼的宁静,这座小楼,又被称作“特楼”,新中国成立初期专门建来安置从国外归来的各领域高级研究人员,属于中国科学院的职工宿舍区,其中,13、14、15号楼是整个宿舍区的核心,中国国宝级乃至世界级的科学家都聚居于此,像是负责“两弹一星”试验的钱学森、钱三强、郭永怀等都住在这里。

  而这次敲门声指向的13号楼204室,那是郭永怀和李佩的家,独自一个人在家的李佩被这一阵敲门声唤醒,向门口走去。一向镇定的她直觉: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了。

  彼时她的丈夫郭永怀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从1963年我国在青海建成核试验基地后,郭永怀开始常年往返于北京和青海之间,工作繁忙到见不到人,深夜窸窸窣窣地回家,对于身为妻子的李佩来说,都是常有的事。

  但是郭永怀回家一般都带着钥匙,不需要敲门,而他们的女儿郭芹当时正在东北插队,不会突然回来。

  她打开房门,看到丈夫所里的两个同事一脸严肃地站在门口,当时的她怎么也没料到,等待自己的,会是怎样的噩耗?

  1968年,是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成功的一年,只不过负责主导这一切的郭永怀再无法亲眼看到了。

  时间回到试验成功前20天,已经在青海基地带了整整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迫不及待地要赶回北京做验证演算,在他眼中,时间就是生命,甚至比生命更可贵,若能够争分夺秒,节约时机,就能大大加快科研进度,进而帮助自身的国家在国际竞争取得先机,站稳脚跟。

  所以尽管一直以来为了确认和保证科学家的安全,多番叮嘱最好还是不要乘坐飞机,但是郭永怀每每都是选择飞机,这次也没有例外。而谁也没能料到,这次无例外的选择,却让他付出生命的代价。

  1968年12月4日,在通知工作人员帮联系飞机之后,郭永怀就急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了当时距离最近的兰州机场,而趁着从兰州机场换乘飞机还有一段时间,他又紧锣密鼓地安排日程,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一直到天黑时,舟车劳顿身体已经很疲惫的郭永怀,终于踏上了赶赴北京的一架伊尔14小飞机。

  5日凌晨,这架小飞机抵达北京机场上空,开始徐徐降落,意外却发生了。在距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最终坠毁在了机场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搜救人员抵达现场的时候,只看到了爆炸起火燃烧后的飞机残骸,因为事故严重,遇难人员的遗体被烧焦,已经全然无法辨认,飞机上的人谁是谁都已经没办法分清。

  后来是因为一块金表,搜救人员才最终锁定了郭永怀的遗体,因为熟悉郭永怀的人都知道,郭永怀自美国留学归国后,腕上一直戴着一块金表,这已经是除去无法辨认的外在后,最能说明郭永怀身份的证据。

  当时,郭永怀的遗体和他的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当人们将他们分开时发现,两人怀中紧紧抱着的是一个公文包,尽管两人的遗体已经烧焦,公文包内的核武器绝密资料却完好无损。换句话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郭永怀和自己的警卫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这份耗费多人心血,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文件。

  后来郭永怀的同事回忆说,那一晚,在13号楼204室郭所长的家里,李佩独自一人接收到了丈夫的死讯,他们除了尽量用平和的语气和李佩讲述完这起事故,其他话几乎一句也说不出口,大家坐在郭所长家的客厅里,周遭的一切空气都好像凝固了一样,压得人不敢多喘一口气。

  李佩全程神情凝重,几个小时都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落一滴泪,只是起身走到自家的阳台上,深深凝望着窗外的天空,思绪仿佛飘到了两人刚认识的时候……

  李佩第一次听到郭永怀这一个名字,是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那时候的郭永怀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在此之前,他先后考入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学习物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他辗转抵达昆明,进入到西南联大攻读研究生,1938年,郭永怀在西南联大攻读研究生期间,又成功考取了录取比例低到1:1000的“中英庚款”,即将出国留学。也基于此,对于郭永怀的出色,李佩一早就有了耳闻,不过彼时,两人的关系还只是两条平行线年,郭永怀从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毕业后,前往康奈尔大学任教,恰巧当时李佩正在康奈尔大学读书,

  。求学经历相同,志向兴趣又相契合的两人,一见面就被对方深深吸引,并很快坠入了爱河,也正应了那句话,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便能收获幸福的爱情。

  1948年,郭永怀和李佩顺利走入了婚姻的殿堂。之后短短一年内,郭永怀先后在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成为世界级的顶级科学家。而李佩也从康奈尔大学毕业,顺利进入该校语言学系教授中文。婚后第4年,两人的女儿郭芹在美国出生。郭永怀和李佩也成了康奈尔大学公认的模范夫妻,

  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夫妻两人还是默默做了个决定,放弃美国优渥的生活条件,回归祖国的怀抱。当时国外的同学朋友都劝他们:中国贫穷且落后,留在美国才能有更好的未来。而前脚刚刚突破重重阻挠归国的钱学森却数次给郭永怀写信:“快来快来,我们拼命地欢迎你们!”

  对于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呼唤,郭永怀和李佩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早在加州大学物理系读博时,钱学森、郭永怀这两个同门师兄弟就成为了好友,私交甚笃,对于钱学森归国的决定,郭永怀自始至终都坚定地支持着,他在《我为什么回到祖国》一文中自述说:

  而作为郭永怀的妻子,李佩始终坚定地站在丈夫身旁。她后来在一次给学生们的演讲中说:“我们当年出国,就为了归国。”

  考虑到钱学森归国路程中历经的重重阻挠和波折,郭永怀在同事们为夫妻俩举行的送别野餐会上,将十多年来积累的未发表手稿扔进了烤炉,眼看着它们一页一页地燃烧殆尽。目睹这一切的李佩觉得可惜,但是郭永怀说:东西都在脑子里了,何时想写再写。

  1956年10月,郭永怀和李佩携女离开美国,回到了阔别16年之久的祖国。当时他们和很多海外归来的学者一样,被安置在中关村。两人也很快展开了各自的事业。

  钱学森直言:“有人说我能抵5个师,如果假设成立,那有一个人至少能抵十个师。”这个人,便是郭永怀。

  于是在钱学森的力荐下,郭胸怀开始作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首任副所长主持工作,此后不久又投身到国防科学研究中,先后参与了新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氢弹、热核导弹发射试验以及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

  而李佩最先担任了中关村行政干部,当时中关村还很冷清,虽然有很多学者住了下来,但是周围的配套设施都很欠缺,在李佩的推动下,西点铺、粮店、小学、幼儿园、医院等都建立了起来;1961年,李佩又被调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始担任外语教研室的英语教师。

  与此同时,郭永怀的工作也慢慢的变繁忙,而且基于工作的高保密性,郭永怀开始隐姓埋名,扎根荒漠,而

  ,她一边工作一边承担起了养育女儿主要责任,将家里的一切事宜料理得井井有条,而且从不抱怨,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是小两口感到简单和幸福,他们感觉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生活偏偏和他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知晓郭永怀飞机失事的噩耗后,周恩来总理痛哭失声,钱学森更是放声大哭、悲痛不已。而作为郭永怀妻子的李佩,她的反应“极其镇静”。

  “晚上我们留在他们家里过夜,我和李先生睡在同一间房间。整整一夜我的神经紧张到了极点,我一边默默地想这个打击太突然,李先生可怎么挨过这一夜,一边准备着若需要我为她做什么,我可不能反应迟缓,一定要保证她绝对平安。就这样,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一直到早上。那一整晚,李先生完全醒着。她躺在床上基本上没有任何动作,极偶然发出轻轻地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而这就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李佩夫人!”

  那时距离郭永怀牺牲已经过去了一个月,冬天正慢慢地过去,春天马上要来了,她拜托邻居,将14号楼前的一颗迎春花树移到了自家住的13楼门前花坛里,原因很简单,“老郭喜欢迎春花”。

  那是李佩唯一一次私心。之后的日子里,她以一种别人完全想象不到的坚强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同时也扛起了和丈夫携手归国时立下的志向:

  。1976年李佩重新回到北京后,重新住回了中关村13号楼204室,已到花甲之年的她既没有赋闲在家,也没有感叹时光飞逝,而是

  1978年,李佩白手起家组织创办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外语教学部,最开始,国内没有英语教材,她就自己编写,而由她编写的教材,还荣获了国家优秀教材奖,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外语教学部统共只有三位教师,能教英语的只有李佩,而研究生却达到了800多名,师资严重不足,李佩就亲自找,退休的、可以兼职的、正在求职的都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

  ,从玛丽那里,她知道了国外托福和雅思的考试情况,率先改进了国内英语教学方法。

  与此同时,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师资短缺问题,李佩还创立“师资研究生班”,专门培养教学人才,由于李佩开设的英语课程内容非常注重科学知识和英语教学相结合,国外的专家称:李佩开创了“应用语言学”。

  她还与李政道合力推动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的进行,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了国门。那个时候,国内还没有托福和雅思考试,但是在寄往美国大学的申请资料里,

  正是靠着这股办学热情,李佩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博士研究生,桃李满天下,不少知名学者都曾是李佩的学生。学生们对李佩的印象就是,她从不曾发火,但是微笑中又带着严厉,这让学生更加敬重她。

  学生们都以为李佩会缺席当天的课程,结果李佩提着录音机就走上了讲台,不曾落下一节课。大家一时之间看不出这是个刚刚失去女儿的母亲,但是李佩一开口,喑哑的声音就令在场的所有人心里发了酸。

  当时李佩已经将近80岁了,头发已经花白,身形消瘦,但是她的思维依旧清晰,穿戴整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教学热情不减。先后经历中年丧夫、晚年丧女这人生两大悲痛的李佩,没有对外界表露过一丝脆弱和悲伤。

  一如当年丈夫去世,女儿去世后,李佩也不曾在人前落下过一滴泪,曾经帮她移栽迎春花树的邻居说,

  李佩夫人生性要强,她只是不想让别人因为自己的故事和情绪而伤心,所以一再隐忍,这并非“冷酷无情”。

  女儿去世后第二年,李佩又创办了中关村大讲坛,亲自出面邀请各领域最顶尖的“腕儿”到中关村开免费讲座,座谈内容包罗万象,大到宇宙、中美关系,小到垃圾分类、社区建设,统统都有涉猎,听讲座的人年纪最大的能有91岁。这个讲座,李佩一办就是14年,从80岁直接办到了94岁,后来实在是体力不支,李佩才关闭了论坛,但那之后,李佩依然坚持组织学生翻译钱学森和丈夫郭永怀的英文论文。

  李佩在自己家的“办公室”地面桌子上,堆满了各种翻阅过的报纸杂志,李佩说,只有这样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而这间“办公室”,此前是她的丈夫郭永怀的书房,

  实际上按照李佩当时的成就,她完全可以选择更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她没有。早在2008年,她就将自己的60万积蓄,一分不剩地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设立的郭永怀奖学金。

  2017年1月12日,李佩在北京去世,享年99周岁。后人按照她的遗愿,把她“和老郭葬在了一起”。

  了解李佩的学生说,李佩先生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思想已经不断升华,她的笑容永远那么的干净温和,没有一点戾气与哀怨,她没钱没权,但是对周围人有一种吸引力,让人们不自觉想要靠近她,大家都唤她“中科院最美玫瑰”、“中关村的一盏明灯”。

上一篇:英语绘本到了车站DownbytheStation

下一篇:春风EQ2082六驱越野货车究竟能够有多帅!

相关推荐